PhotoAlëna Olasyuk
TextAlëna Olasyuk
藝術家 阿蓮娜 • 奧拉繡克(Alëna Olasyuk)
1988年出生於烏克蘭,現居北京
▸學歷
2014年 畢業於北京服裝學院 時尚傳媒專業
2007年 畢業於烏克蘭赫梅利尼茨基美術專業院校
▸個展
2021年《以墨鑿光》,濕地,台北
2020年《黑白之間》,新苑藝術,台北
2016年《墨蹟》,居菊矩聚,北京
2016年《Border》,赫梅利尼茨基區域藝術博物館,烏克蘭
2015年《呼喚》,DARA畫廊,北京
2015年《深度簡約》,AUTO工作室,北京
2014年《三步》,北京服裝學院服飾時尚設計產業創新園,北京
2014年《單色世界》,考工坊藝術畫廊,杭州
▸典藏
Sky Art Foundation(基輔,烏克蘭)
11畫廊(北京,中國)
成當代藝術中心(北京,中國)
作品現被私人收藏於 中國、烏克蘭、法國、英國、義大利、美國、俄羅斯、台灣

藝術家都很瘋嗎?
創意是否必須帶有一定程度的痴狂與瘋癲?
不知曾幾何時,藝術家們常被貼上「瘋癲」的標籤。有時也會有人半開玩笑、要炒熱氣氛似地問我,是不是也跟那些藝術家一樣瘋狂,可惜,我的答案總是讓他們失望了。
但對過往偉大藝術家行為舉止的諸多研究,倒讓這些假設也有了幾分根據。嗜甜如命,總是戴著奇怪假髮的安迪 • 沃荷;貧困潦倒、性病纏身,為藝術割耳的梵谷;以及其他許多例子來看,從古至今的藝術家若要名留青史,似乎就非得伴隨因為酗酒、自戀、抑鬱、自我毀滅等傾向所導致的詭異行徑。
而看了以上案例後,我們常會過於輕率地推斷:「為了獲得名聲與財富,藝術家們得帶有一定程度的痴狂與瘋癲,才能獲得創意靈感。」但這個理論有幾分真實性呢?

(Truth 2,中國墨 鋼筆 美術紙 Chinese ink, Nib pen, Paper, 35x35 cm, 2020)
的確,對許多藝術家而言,瘋狂是靈感的泉源,心理層面的障礙反而幫助他們將藝術水準提高到更高的境界。一位心理醫師曾跟我說過,有些來見她的患者甚至擔心,如果不再那麼抑鬱和情緒化的話,就會失去創作靈感。這就是過去第一位治療師在諮詢時曾告訴我的事:在創傷逐漸得到改善後,有可能影響藝術方面創作的能力。但我必須極力聲明,這些心理因素並非唯一能刺激創意靈感的事物。
創傷 vs. 創意
熱力學第一定律指出,能量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破壞;能量只能被轉移,或從一種形式改變為另一種形式。我們的情緒也是能量形式的一種,當壓抑的情緒受到生活各方面的壓力與挫折不斷累積,終究會藉由另一種形式的行為來抒發。例如擅長藝術的人會透過創作來緩解,而擅長數理的人則會在相對應的領域中得到啟發。過往的創傷帶給人們的挫折感不會消失,這些感受必須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行為才得以緩和,而創傷的經驗愈沉重,轉換的能量也就愈強烈。
如果你曾經在網路上觀賞過粉碎機壓碎物品的影片,或許就可以瞭解這個道理。看著水果或其他物體受到強烈壓力而產生超乎想像的爆炸或變形時,總會感受到一股莫名的滿足感,這就是我認為將創傷應用在創造力上的原理。當你必須忍受一些痛苦難耐的情緒壓力時,這份壓力就必須找到另一種形式散發,才得以釋放。
反思自己的人生,以及身邊從事創意工作朋友的經驗來看,我得冒昧地說,情緒方面的創傷的確有助於創作。回顧過去我踏上創作之旅的歷程,藝術就是我逃避的方式,以及表達感受的途徑。我記得青少年時代,被暗戀對象拒絕,或不被同儕接納時那股深刻的絕望感,促使我在房裡徹夜創作、繪畫,撰寫故事和詩篇作為慰藉。

(Purple, 中國墨 鋼筆 美術紙 Chinese ink, Nib pen, Paper, 74x105 cm,2018 )
而隨著年歲增長,我開始質疑滋養我創作動力的這份絕望,是否有必要性。我指的並不是要讓藝術家的創傷得到療癒,而扼殺世上所有創意與可能誕生的傑作。而是我相信,從事創意工作並不一定得讓自己落入沮喪、酗酒的藝術家刻板印象裡。這份刻板框架之所以存在,不僅是因為人們認為精神不穩定是成為藝術家的唯一途徑,也因為身心方面的癮患,常常是藝術家維持創作的唯一動力與刺激。而縱觀歷史,我們也無從考證,若身在一個體制健全、發展完善的社會中,藝術家的創作動力又將從何而來。
這裡讓我稍作解釋。藝術市場是個極度缺乏穩定性、難以謀生的領域。儘管隨著現代社會高度的發展與開放,創意工作也有更多的就業機會與可能性,例如社群媒體以及日漸增長的鑑賞能力,但從事藝術仍然是個艱辛的道路。在十、二十、或五十年之前,藝術的道路更爲艱難,身為藝術家幾乎沒辦法養活自己,只有像達利、安迪•沃荷這樣生在經濟起飛時代的幸運兒,才可能靠藝術謀生。但放眼所有藝術家的生平故事,除了那些含金湯匙出生的人,絕大多數都是起於貧困,對於自身工作的信心無法支撐未來的嚮往。坦白說,一個身心狀況健全的人,在正常情況下是不會想成為藝術家的。身為藝術家只有平均 0.0000001% 的機率能夠生活衣食無虞,更別提要養家活口了。如果你今天身心狀況良好,並且必須考量來自社會、家庭和經濟需求的壓力,是絕對不會為了成就藝術的夢想,而拿良好的生活品質與家人的生計來賭上一把的。

(Pattern 1, 中國墨 鋼筆 美術紙 Chinese ink, Nib pen, Paper, 74x74 cm,2018)
一般來說,一個身心健全的人必須具有責任感,並且能適應任何外在變化,不但能夠承擔風險,也能夠照顧好自己。不幸的是,藝術家的特質並不符合以上的描述。
問題就在於,當我們把藝術家們貼上瘋癲的標籤時,卻忘了市場機制也是讓他們跌落深淵的推手。在這樣的就業環境裡,還有誰能夠保持理智呢?這就是藝術家目前遇到的困境。倘若藝術市場發展得更完整,能為藝術工作者提供穩定的經濟收入,那麼藝術家是否仍須憑藉著自身的瘋狂來激發創作靈感呢?關於這點我也抱持著懷疑態度。
心理健康更能催生創造力
我認為無論在任何領域,人為的混亂都能為事物帶來意想不到的發展,唐氏症與躁鬱症患者都能像身心健康的人一樣,在各自擅長的行業中獲得優異的成就。更何況,在現今的社群媒體上,有許多優秀的創意工作者無時無刻都在分享藝術作品來表達自我。上述的現象並非意味著這個時代已經變得更加瘋狂(或許也有這個可能?),而是現今的市場對創意領域的工作者已具備了更多的機會與可能性。
隨著時代演進與環境的變遷,一個字彙或職稱所代表的意義也會有所不同。在過去的英語環境裡,「企業家」(entrepreneur)原本的意思是代表一個人愚昧無知、飯碗不保。在詞語演化之後,原先具貶義的名詞卻搖身一變成為人們夢寐以求的職業,成為我們所知的聰穎、不畏風險、獨立自主且具創意遠見的領導者代名詞。
我能肯定的是,瘋狂藝術家的標籤將會隨著市場與社會的進步而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認知之中。也許是癡人說夢,但我依然期待著某一天,大家提到藝術家的時候,能聯想到的是一位身心健全的人。再者,身為一個研讀心理學,並接受過身心治療的人,我深刻明白,心理健康更能催生人們的創造力。當一個身心健全的人無須為了生存,而透過工作、創作或成癮行為來逃避現實,而是能夠自由自在地探索純粹的創作領域時,必將能獲得更多元的啟發,從而增進自己的創作能量,成為追尋新穎事物的動力。

(pattern 4, 中國墨 鋼筆 美術紙 Chinese ink, Nib pen, Paper, 29x29 cm, 2020)
但要讓社會邁向更具創造性的未來,只追求人類的身心健全是遠遠不夠的。在這個社會許多層面的價值觀能夠改變之前,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延伸閱讀
〈藝術家阿蓮娜說『創意』這回事〉
〈簡單之中或藏有複雜,陽剛之下或伏流著款款 | 藝術家 阿蓮娜•奧拉繡克〉
〈以墨鑿光,引領你我在繁簡有無之間〉
〈遊走 黑白之間 | 阿蓮娜•奧拉繡克〉
不知曾幾何時,藝術家們常被貼上「瘋癲」的標籤。有時也會有人半開玩笑、要炒熱氣氛似地問我,是不是也跟那些藝術家一樣瘋狂,可惜,我的答案總是讓他們失望了。
但對過往偉大藝術家行為舉止的諸多研究,倒讓這些假設也有了幾分根據。嗜甜如命,總是戴著奇怪假髮的安迪 • 沃荷;貧困潦倒、性病纏身,為藝術割耳的梵谷;以及其他許多例子來看,從古至今的藝術家若要名留青史,似乎就非得伴隨因為酗酒、自戀、抑鬱、自我毀滅等傾向所導致的詭異行徑。
而看了以上案例後,我們常會過於輕率地推斷:「為了獲得名聲與財富,藝術家們得帶有一定程度的痴狂與瘋癲,才能獲得創意靈感。」但這個理論有幾分真實性呢?

(Truth 2,中國墨 鋼筆 美術紙 Chinese ink, Nib pen, Paper, 35x35 cm, 2020)
的確,對許多藝術家而言,瘋狂是靈感的泉源,心理層面的障礙反而幫助他們將藝術水準提高到更高的境界。一位心理醫師曾跟我說過,有些來見她的患者甚至擔心,如果不再那麼抑鬱和情緒化的話,就會失去創作靈感。這就是過去第一位治療師在諮詢時曾告訴我的事:在創傷逐漸得到改善後,有可能影響藝術方面創作的能力。但我必須極力聲明,這些心理因素並非唯一能刺激創意靈感的事物。
創傷 vs. 創意
熱力學第一定律指出,能量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破壞;能量只能被轉移,或從一種形式改變為另一種形式。我們的情緒也是能量形式的一種,當壓抑的情緒受到生活各方面的壓力與挫折不斷累積,終究會藉由另一種形式的行為來抒發。例如擅長藝術的人會透過創作來緩解,而擅長數理的人則會在相對應的領域中得到啟發。過往的創傷帶給人們的挫折感不會消失,這些感受必須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行為才得以緩和,而創傷的經驗愈沉重,轉換的能量也就愈強烈。
如果你曾經在網路上觀賞過粉碎機壓碎物品的影片,或許就可以瞭解這個道理。看著水果或其他物體受到強烈壓力而產生超乎想像的爆炸或變形時,總會感受到一股莫名的滿足感,這就是我認為將創傷應用在創造力上的原理。當你必須忍受一些痛苦難耐的情緒壓力時,這份壓力就必須找到另一種形式散發,才得以釋放。
反思自己的人生,以及身邊從事創意工作朋友的經驗來看,我得冒昧地說,情緒方面的創傷的確有助於創作。回顧過去我踏上創作之旅的歷程,藝術就是我逃避的方式,以及表達感受的途徑。我記得青少年時代,被暗戀對象拒絕,或不被同儕接納時那股深刻的絕望感,促使我在房裡徹夜創作、繪畫,撰寫故事和詩篇作為慰藉。

(Purple, 中國墨 鋼筆 美術紙 Chinese ink, Nib pen, Paper, 74x105 cm,2018 )
而隨著年歲增長,我開始質疑滋養我創作動力的這份絕望,是否有必要性。我指的並不是要讓藝術家的創傷得到療癒,而扼殺世上所有創意與可能誕生的傑作。而是我相信,從事創意工作並不一定得讓自己落入沮喪、酗酒的藝術家刻板印象裡。這份刻板框架之所以存在,不僅是因為人們認為精神不穩定是成為藝術家的唯一途徑,也因為身心方面的癮患,常常是藝術家維持創作的唯一動力與刺激。而縱觀歷史,我們也無從考證,若身在一個體制健全、發展完善的社會中,藝術家的創作動力又將從何而來。
這裡讓我稍作解釋。藝術市場是個極度缺乏穩定性、難以謀生的領域。儘管隨著現代社會高度的發展與開放,創意工作也有更多的就業機會與可能性,例如社群媒體以及日漸增長的鑑賞能力,但從事藝術仍然是個艱辛的道路。在十、二十、或五十年之前,藝術的道路更爲艱難,身為藝術家幾乎沒辦法養活自己,只有像達利、安迪•沃荷這樣生在經濟起飛時代的幸運兒,才可能靠藝術謀生。但放眼所有藝術家的生平故事,除了那些含金湯匙出生的人,絕大多數都是起於貧困,對於自身工作的信心無法支撐未來的嚮往。坦白說,一個身心狀況健全的人,在正常情況下是不會想成為藝術家的。身為藝術家只有平均 0.0000001% 的機率能夠生活衣食無虞,更別提要養家活口了。如果你今天身心狀況良好,並且必須考量來自社會、家庭和經濟需求的壓力,是絕對不會為了成就藝術的夢想,而拿良好的生活品質與家人的生計來賭上一把的。

(Pattern 1, 中國墨 鋼筆 美術紙 Chinese ink, Nib pen, Paper, 74x74 cm,2018)
一般來說,一個身心健全的人必須具有責任感,並且能適應任何外在變化,不但能夠承擔風險,也能夠照顧好自己。不幸的是,藝術家的特質並不符合以上的描述。
問題就在於,當我們把藝術家們貼上瘋癲的標籤時,卻忘了市場機制也是讓他們跌落深淵的推手。在這樣的就業環境裡,還有誰能夠保持理智呢?這就是藝術家目前遇到的困境。倘若藝術市場發展得更完整,能為藝術工作者提供穩定的經濟收入,那麼藝術家是否仍須憑藉著自身的瘋狂來激發創作靈感呢?關於這點我也抱持著懷疑態度。
心理健康更能催生創造力
我認為無論在任何領域,人為的混亂都能為事物帶來意想不到的發展,唐氏症與躁鬱症患者都能像身心健康的人一樣,在各自擅長的行業中獲得優異的成就。更何況,在現今的社群媒體上,有許多優秀的創意工作者無時無刻都在分享藝術作品來表達自我。上述的現象並非意味著這個時代已經變得更加瘋狂(或許也有這個可能?),而是現今的市場對創意領域的工作者已具備了更多的機會與可能性。
隨著時代演進與環境的變遷,一個字彙或職稱所代表的意義也會有所不同。在過去的英語環境裡,「企業家」(entrepreneur)原本的意思是代表一個人愚昧無知、飯碗不保。在詞語演化之後,原先具貶義的名詞卻搖身一變成為人們夢寐以求的職業,成為我們所知的聰穎、不畏風險、獨立自主且具創意遠見的領導者代名詞。
我能肯定的是,瘋狂藝術家的標籤將會隨著市場與社會的進步而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認知之中。也許是癡人說夢,但我依然期待著某一天,大家提到藝術家的時候,能聯想到的是一位身心健全的人。再者,身為一個研讀心理學,並接受過身心治療的人,我深刻明白,心理健康更能催生人們的創造力。當一個身心健全的人無須為了生存,而透過工作、創作或成癮行為來逃避現實,而是能夠自由自在地探索純粹的創作領域時,必將能獲得更多元的啟發,從而增進自己的創作能量,成為追尋新穎事物的動力。

(pattern 4, 中國墨 鋼筆 美術紙 Chinese ink, Nib pen, Paper, 29x29 cm, 2020)
但要讓社會邁向更具創造性的未來,只追求人類的身心健全是遠遠不夠的。在這個社會許多層面的價值觀能夠改變之前,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延伸閱讀
〈藝術家阿蓮娜說『創意』這回事〉
〈簡單之中或藏有複雜,陽剛之下或伏流著款款 | 藝術家 阿蓮娜•奧拉繡克〉
〈以墨鑿光,引領你我在繁簡有無之間〉
〈遊走 黑白之間 | 阿蓮娜•奧拉繡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