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I LIFE
2021.10.18
三星主廚監修 在東京享受中東風味蔬食料理
真正的料理人就是永遠不安於現狀、不斷勇於挑戰。曾在紐約米其林三星餐廳Jean-Georges修業的米澤文雄,跳脫習慣的料理舒適圈開設了Salam餐廳,雖然是首次挑戰中東風料理,但仍可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法式料理美學。
SCROLL
DOWN

PhotoAnita Lin

TextAnita Lin

日本人做料理時很少會用炒的,感覺偏清淡、沒那麼重口味,但他們的三餐仍離不開肉類,加上魚類捕獲量逐年減少,而開始有「肉食化」的傾向。而且日本的和尚是可以飲酒吃肉的,以往想要在日本吃到全素食料理不是那麼容易,最多只能想到湯豆腐餐吧!

不過日本最近幾年大量開放外國人進入日本工作,不同種族、宗教的人越來越多,對蔬食料理的需求也跟著增加。加上因疫情一直窩在家裡吃吃喝喝的日本人,也警覺到應該多攝取蔬食來改善健康和美容,2020年開始,蔬食餐廳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連一般餐廳也提供了能輕鬆吃到蔬菜的選項。

*
日本蔬食風潮興起
東京的廣尾地區一向被日本人稱作是RICH PEOPLE聚集的地區,因為附近有很多大使館以及被外派到日本的外國人,還有很多知名藝人也住在這裡,這股蔬食風當然不能被他們忽略。2020年7月在廣尾車站旁開幕的複合式餐飲設施EAT PLAY WORKS中,就有一家標榜用蔬菜和香料創造新的可能性的中東蔬食餐廳Salam。



EAT PLAY WORKS的1、2樓聚集了17間餐廳,各自都只有一個吧台和少許座位,有點像是高級版的美食街,但是每家店來頭都不小,甚至有好幾家還摘了米其林星星。客人可以選擇在店家吃,或是在戶外開放的公共空間用餐。我造訪當時還是殘暑季節,所以選擇了在店內用餐,還可以一邊看料理製作過程。



米其林三星餐廳主廚監修

打造Salam餐廳的米澤文雄先生在高中畢業後,在高級地區惠比壽的義大利餐廳修業了4年,2002年赴紐約米其林三星餐廳Jean-Georges修業,成為首位被拔擢為副料理長的日本人。後來Jean-Georges到日本開分店時,他則成為了東京店的主廚。2018年夏天在The Burn餐廳擔任料理長,當時和同事Rachel Dow一拍即合,所以2020年開設的Salam就邀請了Rachel Dow擔任主廚。

Rachel Dow是一位全身刺青的女性,看起來很酷但其實超級親切、日文說得超流利。詢問料理內容時她都帶著笑容有耐心地回答。店內的午間是套餐型式,總共有3款可選,一款是純素食,另外二種分別是中東常見的雞肉和羊肉料理,也有湯和甜點的選擇。





香料與蔬菜激盪出令人驚喜的花火

首先端上來的是扁豆濃湯,用充滿中東風情的碗盛裝,光視覺就令人指食大動。原本以為會是外國人喜歡的冷湯,沒想到是很熱的熱湯,對喜歡熱湯的我來說覺得超驚喜!湯雖然是用磨碎的豆子煮成,但是喝的時候還能感受到碎豆子的口感,白點點是用來點綴的優格,微酸的口感讓濃湯喝起來變得清爽許多。



主食上桌時絕對會令你驚呼好美,並且掏出手機替它拍好幾張照片。沙拉只取萵苣前端最嫩部份,加上白蘿蔔絲、小黃瓜、松子,最後再以菊花花瓣點綴。帶皮的馬鈴薯是用炸的,再佐以辣油、蔥花、優格調味,咬下去時外皮酥脆內層柔軟,層次很豐富。綠色的麵包掀開後有驚喜!下面竟是用豆子、芝麻、大蒜磨成的紅黑相間沾醬,微微的甜鹹,和麵包沾果醬、奶油是完全不同的體驗。以蕃茄、茄子熬煮的醬令人意外是冷的,但卻不是「菜冷掉了」那種冷,反而像是主廚故意要營造的清爽,可以用饢餅或是麵包混搭。





唯一後悔的是加點了甜點,因為吃完主餐實在太飽了!甜點是一大塊巧克力餅乾,但還好它是介於餅乾與蛋糕之間,有濕潤感覺的口感,所以仍可以慢慢吃完。巧克力非常濃厚,吃著吃著還會滴下來。

如果同行者喜歡吃肉,或許可以嚐試另外的套餐,或是在EAT PLAY WORKS找尋心頭好。唯一要注意的是這裡不能使用現金,要用信用卡或其它電子支付方式結帳。



首次嚐試中東料理就有如此美好的體驗,對於接下來的探索蔬食之旅又更加期待了。

Salam
地址:東京都渋谷区広尾 5-4-16 
EAT PLAY WORKS 1F / THE RESTAURANT
營業時間:11:30〜14:30 (L.O. 13:30) / 17:30〜23:00 (L.O. 22:00)
官網:http://salt-group.jp/shop/salam/




【東京在地觀察員】
 Anita Lin
 
 個性懶散但對喜歡的事總是有高度行動力的矛盾人。人生最大的行動事蹟就是跑來最愛的國家日本。

 東京在住三年目,想到就拎著相機出門吃飯、散步、旅行,記錄在這個國家生活著的點點滴滴。
#HASHTAG
蔬食料理 東京素食餐廳 中東料理 異國料理 米其林主廚 創意料理 日本美食 vegetarian Vegan
SHARE
PREV BACK NEXT